语文学刊

《文心雕龙》研究

  • 《文心雕龙·原道》篇之义蕴探微

    侯光耀;兰祥苹;

    历来对《原道》篇中“道”的内涵的解读呈现出一种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仅仅将之归于一家之说的见解都是有失片面的。结合《文心雕龙》全书去细究刘勰的思想,其所说之“道”应更近于魏晋玄学兴起以来所形成的融合儒道于一家的新“易”学。从文与道的关系看,刘勰主张文源于道、文道并重,这有别于重道轻文的“文以载道”说;从背景和目的看,刘勰主张原道,既是为了矫正当时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也有着满足特定时期皇权政治需要的考虑。

    2023年01期 v.43;No.57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文心雕龙》中的植物喻文现象及其美学意义

    茅琛雅;

    本文以《文心雕龙》的植物喻文现象为切入点,发现刘勰文学批评术语的建构与运用受到了植物认知隐喻经验的影响。首先,枝、叶、华、实等词被用来形容抽象的文学结构和风格特征,说明情与意、辞与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次,不同的植物意象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最后,刘勰经常使用人为的削、斫等字来描述作品的修改过程,这涉及文艺领域对自然与人工问题的讨论。可见植物之喻的运用,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用语,拓展了文论的言说空间。

    2023年01期 v.43;No.579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语言学

  • 汉语程度副词句法功能扩展的历时研究

    赵军;

    在句法功能上,隶属于汉语副词的程度副词既具有与大多数副词相一致的共性,同时也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依据历时的观点来审视,程度副词的句法分布和句法功能都在不断地扩展。在组配自由度上,程度副词所表量级越高,组配自由度越高,而所表量级越低,组配自由度也越低,即“高量优先,低量受限”。这种差异的存在跟具体程度副词的虚化时间和语法化程度密切相关。总之,程度副词与被饰成分之间存在着双向选择的关系,而这种选择基本上都是基于语义之上的,这也正体现了程度量作为语义、语法范畴的本质属性。

    2023年01期 v.43;No.579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应用语言学汉语学术论文转述动词初探

    唐文菊;汲传波;

    学术写作不可避免引用他人观点与研究成果,这一过程称为转述。转述常常通过动词引介他人观点,这类动词叫作转述动词。转述动词是学术写作中高频使用的词类之一。本文通过自建小型学术期刊语料库对汉语转述动词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描写与分析。研究发现,语料库中高频使用的转述动词涵盖语篇、心理和研究性转述动词。使用最多的是语篇章转述动词与研究转述动词,最少使用的为心理转述动词。转述动词不仅转述内容,更传递作者对转述信息的态度与评价。本文从评价理论角度分析作者在使用转述动词时体现的作者态度及背后的动因。

    2023年01期 v.43;No.579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庭审语境下被告人的断言行为及其语用功能

    马泽军;姜爽;陈海庆;

    断言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反映语言的基本特征。本文以转写自CCTV-12法制栏目《庭审现场》中的20场刑事审判案件为语料,参照Searle对断言的概念界定和划分标准,以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身份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法探讨庭审语境下被告人断言行为的方式和策略,并对这些断言的类型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表明:被告人以显性、隐性两种方式断言;断言类型主要有五大类:告知、解释、补充、表态和情感;这些断言通过使用断言问句、重读、停顿与重复及强调性话语表现出四大语用功能:供述事实、确认与强调、否认与辩解及情感表达。其中,供述事实功能使用频率最高,且主要以告知类断言形式出现。

    2023年01期 v.43;No.579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北京话“凡”类副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刘冬青;

    北京话(1750-1950)“凡”类副词主要包括“凡”“大凡”“凡是”这三个总括副词。“凡”是“凡”类副词的根词,是“凡”类副词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大凡”“凡是”都由副词“凡”生发、演变而来。文章对1750-1950两百年间,“凡”类副词在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上的历时演变进行分析,并研究其三者的关系。

    2023年01期 v.43;No.579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语用学

  • 广安方言形容词的不完全重叠式

    杨春宇;杨雪;

    四川省东部的广安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其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较之普通话不但更为丰富,而且颇具特色。我们通过描写广安方言ABB、AXAY、XAYA这三种形容词不完全重叠式,分析其韵律节奏上重读、拖延以及重读加拖延的表达效果;语用功能方面考察了表义程度的增减、形象状态的描绘、主观情感的抒发以及语义的模糊化的表达特点,以求深刻发掘展示广安方言的特征。

    2023年01期 v.43;No.579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金元医籍个体名量词研究

    涂海强;钱筱可;

    金元医籍口语性比较强,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医籍文献可以充分地反映量词系统的新质要素与旧质要素,对构建汉语史量词系统有查缺补漏的作用。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金元医籍个体名量词的使用情况,以期增益推进量词系统的完备。

    2023年01期 v.43;No.579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翻译学

  • 杨宪益《儒林外史》英译本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马福华;

    《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被誉为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在翻译上,杨宪益的《儒林外史》英译本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全译本。本文拟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内、外两个层次,分析《儒林外史》译者杨宪益“求真”的“译内行为”和“务实”的“译外行为”。研究发现,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上,杨译本的译者行为偏于“求真”兼顾“务实”,且两者的平衡程度较高,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一般性行为规律。

    2023年01期 v.43;No.579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古典文学外译的整体忠实和局部叛逆——以《镜花缘》英译本为例

    茅慧;

    忠实与叛逆的争论一直是翻译界的一个重要命题,对忠实的定义也在争议中不断发生更迭。本研究从林太乙《镜花缘》英译本入手探讨忠实与叛逆的统一在古典文学外译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从其整体忠实、局部叛逆的翻译文本风格分析中找寻忠实和叛逆的事实和意义,分析其改译、删减、增添的背后原因并探索其对文学外译的启示意义。

    2023年01期 v.43;No.579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中国文学

  • 论古代文献中记载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史料概况

    张静;唐元;

    为了发掘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中自然灾害的类型与情况,本文通过文献钩沉归纳的研究方法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文献中自然灾害记载的主要类型有水灾与旱灾;地震、火山、陨石与火灾;瘟疫与虫灾;还有各种气象灾害。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史料遍布经史子集各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掌握第一手的灾害文献,有利于我们传承经验,以史为鉴,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2023年01期 v.43;No.579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余真诗歌的多重主题及其艺术传达——以诗集《小叶榕》为个案

    涂慧琴;

    在其第一本诗集《小叶榕》中,余真从女性的视角来审视死亡、自然、亲情和爱情等问题,认为死亡是新生命的孕育者、自然是对生命之爱的一种体验、亲情缺失使人感到焦虑、爱情使现代人饱受精神和肉体伤痛。对死亡和爱情,她并非只是通过个人经历来获得经验,而是更加注重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不停地追问和探寻;对自然和亲情,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以回忆的方式重现自然风物及构建自己的家庭身份,体现她对自然、自我和生命的探究。

    2023年01期 v.43;No.579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论关汉卿曲风中的淳朴与豁达

    吴倩;封树芬;

    关汉卿70多篇散曲中,充分表现出了淳朴与豁达的曲风特点。淳朴表现为源自市井生活的题材、多种修辞方式的语言和粗犷风趣的风格等方面;而豁达则是关汉卿散曲中借助自我解嘲的风格和“代言”抒情的手法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关汉卿的散曲创作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对后世散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3年01期 v.43;No.579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外国文学

  • 当代西方学者的精神生态危机——基于学院派小说《拉维尔斯坦》的阐释

    黄婷婷;张轶;杨柏岭;

    索尔·贝娄人生中最后一部小说《拉维尔斯坦》以美国当代著名学者艾伦·布鲁姆为原型,深刻展现了当代西方学术界学者的精神生态危机。在日常生活层面,通过刻画学者追名逐利及放纵自我的行为,揭露了当代西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放纵主义思想泛滥所导致的学者精神堕落的现实。在学术精神层面,通过刻画学者学术精神的丧失,批判和讽刺了“象牙塔”中学术精神的腐化和污染。在学术精神生态系统层面,通过描写学者“近亲繁殖”及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呈现了西方学术界学术精神生态系统遭受的整体性破坏。

    2023年01期 v.43;No.579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论瓦·勃留索夫创作中的灾难书写

    孙雪;

    灾难书写是勃留索夫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他将悲剧性的世界感受投射于文学创作中并以灾难情境的形式表现出来。勃留索夫在作品中设置了瘟疫灾难、科技灾难、生态灾难等超常情境,透过这些不同的情境思考人类的终极命运。勃留索夫的灾难文本既基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又结合了天马行空的幻想,进而使其笔下的灾难书写极具独特性。

    2023年01期 v.43;No.579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珀涅罗珀记》中的不可靠叙述者

    秦慧琳;姚刚;

    作为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改写,加拿大文学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记》选用珀涅罗珀为主要叙述者,以一个幽灵的回顾性叙述讲述了珀涅罗珀自出生到逝世后的一系列情感经历。作为同故事叙述者,珀涅罗珀是不可靠的。珀涅罗珀的不可靠性集中表现为她在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报道、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读解和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评价。对珀涅罗珀不可靠叙述内容的解读不仅有利于读者把握故事的深层结构,了解作者的叙事技巧,而且有利于读者透过叙述者进一步感受阿特伍德的女性主义关怀。

    2023年01期 v.43;No.579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教学经纬

  • 英国中小学中文学习者特点及教学探析

    丁俊玲;梁珍妮;

    英国中文学习者低龄化趋势明显,中小学生体量和规模最大。“学习者”作为中文教学重要的一个维度,在近年来赴英志愿者的学位论文中有直观或间接体现。英国国家课程和中文考试大纲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基于此理念,以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为语料,英国中小学中文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体现为:认知水平有差异,具象思维占优势,具备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对中文普遍感兴趣,但学习动机较为模糊,持久性较难保证,外部动机与考试及职业选择联系紧密;较多使用记忆策略和社交策略,情感策略较少使用;课堂表现积极活跃,但自律性需加强。教学中需设计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结合职业需求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顺应并培养学习策略,做好课堂管理等,以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接受能力,探索并实现国别中文教育内涵式发展。

    2023年01期 v.43;No.579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