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

《文心雕龙》研究

  • 《文心雕龙》之《镕裁》《章句》等篇中“本”“体”“要”之内涵新探

    白建忠;

    "辞尚体要"一语最早出自《尚书·毕命》篇,是指文辞表达的旨趣切实完备且抓住要领。"辞尚体要"被真正运用到文章理论之中,当首推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从文体的角度赋予了"辞尚体要"新的内涵。《镕裁》与《章句》篇中"体""要"的含义与"辞尚体要"的内涵较为接近。"立本有体"是指一篇文章中情理的设置与表达要有条不紊、切实完备。"撮辞以举要"是指选择运用文辞要抓住要领,且遵循每种文体根本的写作规范。"意穷而成体"是指一篇文章表达的情理要像身体一样,有序完整。此外,在《章句》篇中,"振本而末从"中的"本"是情理的意思。

    2020年04期 v.40;No.56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心雕龙·通变》文术论发微

    张丽华;

    《通变》篇论述的对象是创作活动中的"文辞气力",关乎文章的语言形式与艺术风格。反对循环相因,倡导积极变革,是《通变》篇立论的理论基础;在还宗经诰的同时师范汉代篇籍,参酌近代新声,贯通古今,是实现"文辞气力"之变的途径;"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是语言文辞之变需把握的标准;以"博览精阅"会通古人,在此基础上"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择取合乎个人情志表达与气质个性、又能超越时代有所创新的语言形式进行创作,是"通变"的具体路径。"参古定法"以"望今制奇",是刘勰对当世创作者在文辞气力革新方面提出的策略和要求。

    2020年04期 v.40;No.564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探幽发微,别有会心——读童庆炳《〈文心雕龙〉三十说》

    魏伯河;

    童庆炳先生的《〈文心雕龙〉三十说》贯通古今中外,实现了很多宝贵的理论建树。他对《文心雕龙》中许多重要范畴或命题,如"文体""风骨""赋比兴"等,通过追根溯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精到分析,给出了全新的解释;还通过广泛征引西方文论和现代心理学的精华,对《文心雕龙》中的不少疑难点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借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的良好效果。但金无足赤,在童先生的有关论述中,也存在着某些美中不足或瑕疵。

    2020年04期 v.40;No.564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

  • 《汉语大词典》未收之义项考释——以魏晋南北朝墓志为例

    刘志生;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巨变的时代,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是中古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仅从词汇的角度来看,就衍生了数量不菲的口语词,大量新词新义应运而生。作为这一时期重要语料的属于出土文献的墓志,自然也出现了不少新词新义,文章揭举了《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语义项26条,是魏晋南北朝墓志重要的语言研究资料。

    2020年04期 v.40;No.564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表完结的动词“了”及阿尔泰语动因

    曹利华;

    关于"了"字,学界多探讨其作为副词和语气词的用法、语法化过程等,对用作表"完结"意义的动词"了"论及甚少。我们发现表"完结"意义的动词"了"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普遍使用,有"动词+了""副词+了""光杆动词‘了’"三种用法,而同时期的南方文献表完结意义时,一般用"竟""毕"等古代汉语词汇。这与中原汉语的第一次南北大分化,以及当时北方的民族融合有密切关联,很可能是受北方阿尔泰语的影响。

    2020年04期 v.40;No.564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V-了”语义价值的语法化结果解析

    王彩霞;

    对普通话词尾"了"的语法化研究可表明历时性研究与"动相体理论"(Gosselin, 2010~([1]), 2011~([2]), 2013~([3]))相结合,既可以清楚解析"时体助词‘了’"与"结果补语‘了’"(le-RVC)的不同,又能够表明该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下各个变体之间的关系。

    2020年04期 v.40;No.564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传播学

  • “现象场”:大数据电影及其审美体验

    曾胜;

    大数据使电影艺术的四要素不再分隔对立,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彼此交融的"现象场"。电影制作者和受众之间因重合而构成一种交互主体性关系,世界成为一个非完全物质性的融媒体生存状态,电影作品具有复调文本的特性,类型电影成为大数据电影的先行者。大数据电影带给受众一种交互式审美体验。

    2020年04期 v.40;No.564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本的“噪音”:信息论和解构主义

    陈琳;

    克劳德·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与解构主义文论对文本信息的关注有所共鸣。在N·凯瑟琳·海耶斯提出的"信息视角"的研究范式下,香农和魏佛在信息论中提出"噪音"理论与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米歇尔·塞尔的文本"噪音"的理论形成关联。该视角试图跳出传统研究"科学与文学"关系的纵向模式,采用"文化同构性"的横向理解方式,揭示信息论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从不同角度对"混沌和秩序"这一时代话语的回应,发掘信息理论现在的人文内涵以及解构主义批评对信息论的反思和推进。

    2020年04期 v.40;No.564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影视产业繁荣背景下演员的道法失范与重塑

    胡泊;

    近二十年来,在国家政策、资本市场和大众消费的三驾马车推动下,影视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演员的社会地位、片酬收入和市场价值也火速蹿升。但名利双收的极端加速度,暴露了部分影视演员道法修养上的短板,屡屡出现违反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不良事件。为重塑演员群体的正面公众形象,亟须从道德修养培育、道德法规学习、优秀传统传承以及行业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加以治理巩固和修补提升,推动影视行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走好升级发展之路。

    2020年04期 v.40;No.564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闻故事及新闻细节对舆论氛围的“充值”功能

    乌琼芳;仇龙;

    针对当前公众接收、接受信息的"自主性较强"这一特征,阐述了因"新闻故事"和"新闻细节"容易达成最大范围的情绪感染、情感共鸣和理性共识,而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形成舆论氛围的重要影响因素,又因为其"走心"的传播效果而能够为相应的舆论氛围"充值"。

    2020年04期 v.40;No.564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用学

  • 哈尔滨话合口呼零声母字读音调查

    董丽梅;

    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调查分析了哈尔滨市不同社会阶层合口呼零声母字的发音状况。调查表明,V型发音的出现同语音系统的内部影响、社会变项的外部影响等因素之间都存在联系。目前哈尔滨话合口呼零声母字的演变状态表现为自然演变与推普规范两种力量的抗衡,而V型发音的使用频率正呈现出日趋活跃的态势。结论是哈尔滨话合口呼零声母字读音[v]化是一种进行中的变化。

    2020年04期 v.40;No.564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综述双语者言语产出的抑制控制机制研究

    计霄雯;倪锦诚;

    有关双语者言语产出的抑制控制,前人文献中主要提出四个相关模型。这些模型对"言语产出过程中抑制能否起作用?"这一问题回答不一,据此可分为抑制控制派、非抑制控制派及折中二者的抑制作用转变控制派三派。但现有研究涉及语种较少、存在一种研究范式支持一种观点的态势,且不够重视语境的作用。本文梳理了三派观点,并在反观现有研究不足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2020年04期 v.40;No.564 65-6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微信转帖语篇标题话语秩序的违反与可信性分析

    陈颖;

    微信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使用者可以任意发布信息、转发信息或对接收到的信息加以评论,其中转发的信息就是"微信转帖"。本文分析了微信转帖语篇标题违反话语秩序的方式,并对其可信性进行了探讨。

    2020年04期 v.40;No.564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语弹性形式及其消极修辞表现

    罗彬彬;

    汉语中长短不同的同义形式(如"伤-伤害""更-更加""不屑-不屑于"等)可称为弹性形式。对弹性形式所在的语段进行抽样统计发现,较长形式的直接成分的重度倾向于更大。重度包括长度和结构复杂度两个因素。这反映出"重度对称律":较短形式后面成分的重度小,较长形式后面成分的重度大。在语体、韵律和附缀化的影响下,"重度对称律"偶尔会出现例外情况,但并不影响总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会进一步影响其在语段中的线性分布,产生"内小外大""大块置两端""前短后长"等消极修辞表现。

    2020年04期 v.40;No.564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国文学

  • 关于“吕不韦说子楚”的再创作

    可永雪;

    "吕不韦说子楚"这一史实于《战国策》《史记》中均有载录,然记录的方式、侧重点却有不同:前者是叙述性的,文字平实而简括,具有纪实性;后者则是文学的再创作,是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呈现,刻画得出神入化,凸显出吕不韦的智与能。

    2020年04期 v.40;No.564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丕烈佚诗五十六首辑考

    陈雨星;胡鹏;

    清乾嘉时期藏书家以黄丕烈为一大宗,其藏书处名曰"百宋一廛",以庋藏宋版书闻名于世,其诗人、学人之身份也应当引起学界重视。黄丕烈晚年参与苏州地区影响较大的问梅诗社,并在参与社集的三年内创作了五十余首诗歌,其中以古体与律诗为多。黄氏身后诗作大多散佚,今存《问梅诗社诗钞》中的五十余首作品,可以补考其生前最后几年的交游、收藏活动,对其学术思想研究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2020年04期 v.40;No.564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贾谊与贾谊集的文学史观察

    刘明;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准确而精当地界定了贾谊的文学史地位,认为他的赋作继承了秦代的杂赋文学传统。结合贾谊创作的两篇赋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以说理为主旨,句式表达也与荀卿《赋篇》及李斯刻石文辞一脉相承,体现出主流的秦代文学传统。同时也受到了楚辞体创作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舒缓语气的"兮"字,表明汉初的赋体创作沿着两种文学传统在融合演进。贾谊集的编定,是固守别集本位和扩大"文集"范围这样两种理路的反映,意味着不仅要在纯文学范畴内观察贾谊的文学史,还要在杂文学的视野里注重《新书》的政论类作品。

    2020年04期 v.40;No.564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翻译学

  • 多重图式化观相重构与形而上质再现赏析——基于《登鹳雀楼》的汉英对比与翻译

    赵明;

    为了更好地说明文学作品形而上质在翻译中的艺术再现问题,文章从英伽登层次结构理论中的图式化观相层入手,以《登鹳雀楼》的汉英翻译为例,着重分析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图式化重构问题。译者通过具象翻译法,将汉语古诗具有白描特点的简约型图式化转换为英语生动具体的复合描述型图式化,使英语读者获取的观相等同或近似于汉语读者所获取的观相。观相是读者主体与作者所描述的客体世界之间关系的产物,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各种感性和非感性观相是作品生命力和阐释张力的体现,各种观相的并存与融通烘托出作品的形而上质。因此,译者应聚焦于所涉两种语言的图式化对比与变通,以取得理想的读者观相,最终达到形而上质的有效传递。

    2020年04期 v.40;No.564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英译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方庆华;张琦文;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绰号或以动物形象命名,或以人物特征命名,或以英雄人物命名,形神兼备,不仅是人物形象的写照,而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译《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译者既要考虑其语言形式,也要重视其蕴含的文化信息,针对不同类型的绰号,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以便译文重构原作人物的形象。基于对《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特征的分析,以赛珍珠、沙博理和杰克逊的英译本为参照,探讨如何有效翻译《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并从文化语境的视角讨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2020年04期 v.40;No.564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8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完整翻译——邦斯尔《红楼梦》全译本姓名英译策略研究

    朱薇;李敏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传教士邦斯尔完成的《红楼梦》译本,是历史上第一个120回英文全译本。邦斯尔提出"完整翻译"的基本原则,并在人物姓名英译时灵活采用音译、加注等方法,较好地传达了人物姓名所包含的内涵。由于译者汉语水平有限,加之研究资料匮乏,译文中存在不少漏译、误译之处。客观评价邦斯尔译本的功绩与不足,有利于引起学界对此译作的关注。

    2020年04期 v.40;No.564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 ]
  • 文化审美表现论下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英译研究

    吴晓春;

    以汉译琶杰说唱本为蓝本的《英雄格斯尔可汗》是国内唯一翻译成英文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本文在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中文化审美表现论的基础上,结合该蒙古族英雄史诗的文学特征——宇宙结构的概念表现,分析了模仿和代偿的文化审美翻译表现式如何在时空、方位和数量等方面表现文化审美意义,从而为继续英译蒙古族史诗《格斯尔》完成一定的基础工作。

    2020年04期 v.40;No.564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