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

《文心雕龙》研究

  • 论《文心雕龙》的写作理论体系

    王万洪;

    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我们应当从《文心雕龙》本身的组织结构和理论体系出发,实事求是地在原著内证中寻找坚实的证据,基于此,可以说《文心雕龙》以宏大的宇宙意识和厚重的人文意识为写作出发点,包含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思维学、写作行为论、写作技法论、写作主体论、写作对象论、写作学史、写作批评论、写作动力论等内容,是迄今为止中国写作学史上结构体系最严密、理论成就最高的著作。

    2018年05期 v.38;No.553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 ]
  • 再论《文心雕龙》“相循参伍,因革通变”文本分析与刘勰通变观

    蔡鑫泉;

    检阅《文心雕龙》中一些"莫不……"句式,"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术也"的断句方式与它们的习惯用法相符。"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术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相循参伍"与"因革通变"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分工,既互相配合又互不重复,共同完整准确体现刘勰的关于文学继承与创新的观念。简略分析文学创新的过程。创新有两种要素:纵向的力度和横向的广度。"因革通变","因革"为文学创新,"通"为文学创新的广度,"变"为文学创新的力度。适当掌握力度、灵活推广应用,是创新实践的方法、机制。它们配合发展,互相促进,形成了创新的全过程。结合以上分析,"《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等中的"变、通"意思最为接近,可以视为词源。

    2018年05期 v.38;No.553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影视传媒

  • 电影叙事语境:以《战狼Ⅱ》为例

    王天昊;孙宇;

    作为导演吴京(主演)执导的一部军事动作题材电影,《战狼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电影语言交际活动中,双方话语意义的表达与理解同人际话语交流一样存在语境制约。文章从文化语境、社会语境和情感语境三个层面对《战狼Ⅱ》进行分析,突出强调了语境与情感叙事模式在电影语言交际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05期 v.38;No.553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法律电影视域下的中西民众诉讼心理比较研究——以《我不是潘金莲》和《费城故事》为例

    闫斌;张潇;

    优秀的法律电影是一国法律文化的标本,足以反映一国的诉讼文化及诉讼心理。通过经典法律电影所折射出的中国民众的厌讼心理与西方民众的好讼心理之比较,我们获得了三点启示,分别是:法治的实现离不开良法善治,同时也要重视法律之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法治的认同需要深化民众的法律信仰、树立法律权威;法治的进步需要借助法治教育来培育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

    2018年05期 v.38;No.553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大数据对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影响——兼论品牌形象传播与认同的相互作用

    陈宇;

    大数据带来思维、工作、生活的革命,大数据因数据量巨大使现代研究的样本接近总体,它能更深入地揭示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忽略一定程度的精确却带来更深层次的洞察,这对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包括研究范式、传播主体、受众行为方式、传播理论创新。品牌形象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乘大数据之风也发生了改变,告别了品牌主向消费者单线传播的时代,实现了多元化的品牌传播内容、渠道、方式,因此带来了消费者体验的多样化,使品牌最终能实现与消费者共创、共享,品牌形象传播与消费认同在相互作用中融合共筑。

    2018年05期 v.38;No.553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 ]

语言文字

  • 濒危维吾尔语方言个案研究——以罗布泊方言的调查分析为例

    司马义·阿不都热依木;

    以2007年、2009年、2010年、2016年、2017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中收集的语料为依据,重点概括罗布泊方言固有的语言学特征、方言接触背景下所发生的语言变化和罗布泊方言的濒危现状,提出对濒危维吾尔语方言土语进行档案化研究的紧迫性。

    2018年05期 v.38;No.553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试论“刑不上大夫”在《二十四史》正文、译文中的正解与误解

    王文艳;

    "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在《二十四史》正文中被征引了十八次,频率相当高。但古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的译文,今人(译者)对这句话的理解虽然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又与古人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有下列三种情况:一是正文理解不误,译文也不误,凡9例;二是正文理解错误,译文也跟着错误,凡4例;三是正文理解正确,译文却理解错误,凡5例。

    2018年05期 v.38;No.553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青岛方言中的两种领属结构

    袁浩凤;

    领属结构可以分为可让渡领属和不可让渡领属两种。青岛方言中第一人称及第二人称的可让渡领属和不可让渡领属在领属标记上有明显区别。与单数人称代词合音后的复数标记也是不可让渡领属关系的标记。对青岛方言中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可让渡领属和不可让渡领属做了层级制图,解释两种领属结构的相似点及不同之处。

    2018年05期 v.38;No.553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文学纵横

  • 亨利·詹姆斯《波士顿人》中语言道具的象征内涵

    王跃洪;郭文红;

    象征(symbol)在西方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简单来说,象征就是借用具体的形象或符号,以表现某些具有类似性质的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亨利·詹姆斯在他许多作品都成功地运用象征手法,在《波士顿人》中,詹姆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成为贯穿小说的语言道具,是暗示人物命运及故事发展变化的主要线索,文章试图从这些意象的象征内涵出发来解读小说人物形象及其深层主题。

    2018年05期 v.38;No.553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杨慎词学思想之体性认识与审美取向

    郑平;

    作为明代中期的词坛领袖,杨慎对词学的思考是比较全面深刻的。他的词学思想在理论批评里有明确表述,在创作实践中也有具体表现。他对文体性质的认识重在其音乐文学属性和长于言情的功能,他的美学追求倾向于清逸之韵和雄慨之风,这些词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也体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学术品格。

    2018年05期 v.38;No.553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 ]
  • 简·奥斯丁小说中的音乐元素及其叙事功能

    蒋华娟;

    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以爱情为主轴,生动呈现了十八世纪末期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她在小说中多次提及钢琴、竖琴、音乐会,许多对话都围绕音乐展开,特别是小说《爱玛》,音乐占据大量篇幅。音乐在当时,具有和今天完全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作为女性的必修课,除了自娱自乐外,还是展示才华的舞台、社会交往的手段、获得男性关注的工具,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些音乐元素作为小说情节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推手,深刻揭露当时根深蒂固的门户观念以及出生和财产对择偶的影响。

    2018年05期 v.38;No.553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教学经纬

  • 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研究

    蒋月侠;

    立足"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以OBE理念为指导,重构应用写作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业界需求为牵引",变以教学内容驱动为学习结果驱动,形成"学习结果——教学内容设计——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引入OBE理念,应用写作课程目标定位更加精准、可执行,课程实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评价更加客观和具有指导性,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以内容理论知识为本"向"以学生综合能力为本"的根本转变,提高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2018年05期 v.38;No.553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 ]
  • “双导师制”下高师院校语文教育类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江中云;

    目前,河南省属各高等师范院校实施的语文教育教学"双导师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师教育中出现的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相分离的问题,但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高师院校还需要以"双导师制"为依托,对语文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予以全面优化。

    2018年05期 v.38;No.553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问题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赵月霞;

    问题意识的运用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大学语文教学重心从"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表层的"无用"向内在"有用"彰显的转变共同决定了问题意识教学的必要性。成功的问题意识导向教学,不仅在于教师能够提出有针对性、专业性、启发性的问题,更在于教师具有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2018年05期 v.38;No.553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渗透情意因素,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乔继英;

    学习活动是在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情意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2018年05期 v.38;No.55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浅谈我国高校写作教材编写的三个阶段

    魏然;

    高校写作教材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通过对每个阶段中教材编写方面问题的梳理,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发展变化,以及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革,写作教材与之相应所发生的变化。在探讨每一时期教材编写规律的同时,试图构建新时代下我国新形态写作教材编写与课程资源研发的模式。

    2018年05期 v.38;No.55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文”“言”合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突破

    连晓冉;

    文言文音律工整,言简意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饱含人文底蕴,深具教育价值,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实际课堂中,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文""言"矛盾突出。"文""言"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二者合则利分则伤。本文即分别从读——入"言"、抓关键词——入"文"、联系生活——悟"文"三个角度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合一的实现途径予以论述。

    2018年05期 v.38;No.553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