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升;
杨钟羲的《雪桥诗话》是清末民国初一部重要的诗话,以存人存诗记事为主,兼及论辞,其"为本朝一代诗史"且详于八旗、山林隐逸和文史资料辑录等特点意味着具有比较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有首尾""有断制""论诗而俨具史裁者""郢说歧途,扫除净尽,于诗学亦甚有裨益"的特征意味着具有重要的诗话学和诗学价值;而"一代良史""垂一代之典,备异日史官之采择"的特点则意味着具有可补正史的价值。在古今沟通、民族认同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该诗话所蕴含的民汉交融等历史信息和经验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8年04期 v.38;No.552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 ] - 珊丹;
吴藻为清代著女词人,婚姻的不幸引起了她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深入思考,在她的词作中,有对于无爱婚姻的痛苦和失望,更有着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愤懑与不满。她的生活和创作展示出清代中晚期女性的生存环境虽然相对宽松,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吴藻即无法实现自己展露才华建立功业的理想,也无法在婚姻中得到两情相悦、心曲相通的快乐,最终只能在古佛青灯中度过余生。
2018年04期 v.38;No.552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王梅;
是枝裕和作为日本家庭题材的新生代导演,以细腻的表达和虚实交织的拍摄手法见长。在他的电影里,家庭男性成员的死亡、葬礼或忌日成为故事开端和情节驱动,女性悼亡者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成为导演关注的焦点。电影《幻之光》《步履不停》《海街日记》分别探讨了妻子对亡夫、母亲对亡子以及女儿对亡父的悼念。女性悼亡者不仅承受失去至亲的悲痛,而且在对亡者的记忆和追思中与旧的家庭共同消亡,或者建构出新的家庭共同体。
2018年04期 v.38;No.552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 ] - 于师号;
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夜雨秋灯录》立体化地展现了中国晚清社会的民生百态:反映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同情下层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揭示世风的污浊和道德的沦丧,颂扬善行美德和良知侠举;揭露封建礼教对广大女性的残酷桎梏,发掘女性身上的人性美、道德美,赞颂她们的义、侠、智、勇;披露当时社会上各种旧俗陋习,揭示邪教的虚伪本质,讽刺"时文"和官场的阿谀奉承。
2018年04期 v.38;No.552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 ] - 魏一媚;
《繁花》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是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部小说。它以满篇沪语及双线结构,从上海普通市民的视角,叙述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之后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市民阶层日常琐碎的生活以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世相百态,给人留下了人生悲凉的无尽况味,同时也让人看到了市井人生的别样景观与上海的里巷风景。
2018年04期 v.38;No.552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李琳;格根;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深远影响。选取艾米丽·迪金森的短诗——《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亡》来深度剖析诗人如何利用概念隐喻构建其心中的爱情观。
2018年04期 v.38;No.552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1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 ] - 张晶晶;
近百年来,新诗继承了传统诗歌的政治美学观,演绎着一曲曲政治的悲歌,构筑着一幅幅历史的幻象。建国以前,新诗在救亡图存的政治镜像中,显得悲壮苍凉,在历史的兴叹中充满着渴望。新中国成立以来至70年代末,新诗在政治的激情狂想中延续着悲情的传统,徜徉在文学的意识形态想象中。新时期以来,激情退却的新诗变得成熟平稳,开始了反思与批判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疏离。新诗的百年可以说是与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政治悲歌和幻象21世纪以来,新诗在很长时间内将继续这一传统的传唱。
2018年04期 v.38;No.552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 ] - 张慧如;
诗歌的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重要内容,是形成作家风格的重要因素。李贺诗歌中的"鬼神"意象的艺术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诗歌意象以及李贺诗歌意象的概说,二是李贺诗歌中的鬼神意象分析,三是李贺诗歌鬼神意象的成因。
2018年04期 v.38;No.552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9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张洋;代萍;
前人对汉语移就辞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界定、分类、语义特征、心理基础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很少从认知角度来解析移就辞格,故笔者试图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和关联理论对汉语移就辞格做出相关阐释和论证。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移就构式是词汇之间语义压制的结果,且具有不可推导性;构式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还存在于句法层面;认知语境是影响汉语移就辞格使用的主要因子,移就辞格和其他话语表达结构都包含着交际意图。
2018年04期 v.38;No.552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 ] - 徐连祥;
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比以前的修订本更加完善。然而,使用过程中仍发现一些问题,本文运用语义场的整体观念和系统理念,从读音、义项和词条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予以深入分析。希望对今后词典编纂的进一步科学化与系统化起到借鉴的作用。
2018年04期 v.38;No.552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张佳奇;
该文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背景下,以"大写的X"为研究对象在新媒体语境中观察隐喻的生成过程。该文认为隐喻的实现经历了双重映射,除句内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还应将句外语言范畴与社会文化范畴的映射纳入隐喻的研究范畴中,关注社会文化认知模式对隐喻生成的干预。"大写的X"其表义功能及传信功能的扩展体现了语言形式对网络交际高示情性的适应。
2018年04期 v.38;No.552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 ] - 韩芸;
昆明方言在使用形容词表达不同程度的性状时,使用不同的表达式来表达不同的层次概念,这使昆明方言的形容词具有类似英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级"的语法范畴。这种表示"级"的范畴并不简单地象屈折语那样广泛使用典型的词形变化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从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出发,分析昆明方言形容词五种比较级和九种最高级表达式的构成方式,并探讨了各级表达式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
2018年04期 v.38;No.552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 ] - 王津京;
现代汉语复数标记"们"和现代蒙古语复数标记不同,汉语"们"用于代词或指人名词后,一般排斥指物名词和其他名词;蒙古语复数附加成分不受此限制,这和两种语言名词的生命度有很大的关系。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生命度角度分析现代汉、蒙语言复数标记的差异并从复数标记的来源、文字体制、语言认知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2018年04期 v.38;No.552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成妍;
南朝刘宋陆修静道经,作为中古汉语语料的组成部分,应是辞书编纂的重要依据。在对其道经词语析释的基础上,指出《汉语大词典》存在的一些词目失收、义项漏略、书证年代滞后等问题。
2018年04期 v.38;No.552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