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杰;
中国自古盛产民谣、歌谣(也称顺口溜),这些民谣反映出民间百姓对当时的政治、民俗和风气变化的评价与态度。虽然民谣来自偏僻乡野,有点不登大雅之堂,而且口头表达显得粗糙肤浅,甚至有点下里巴人、俗不可耐的味道,但这种草根文学的诗性话语却十分鲜活,而且富于生命活力。民谣所继承的古典文学中的诗学韵味,既简洁精炼,又合辙押韵;既幽默风趣,又通俗易懂,值得人文学者关注和研究。首先从歌谣的历史渊源和口耳相传、美刺批判的特点入手,进而借鉴西方"口头诗学"的角度来阐释歌谣的口头传承、采集加工以及形成的语言修辞文本的特点,结合中国古代歌谣"观风知政"、美化风俗以及干预现实的特征来展开论证,从而挖掘歌谣中的"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现实批判精神,进而阐明口头歌谣文学表达的修辞风格与口头诗学的特征。
2018年03期 v.38;No.551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程仁君;
《左传》作为最早的一部儒家作品,它的理论根源也来自易学思想,无论是书中的卦象爻辞,还是书中显示出的儒家思想,都可看出易学思想的痕迹。
2018年03期 v.38;No.551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运恺;
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种族主义制度、科学及科学家形象进行了批判,彰显了他作为19世纪社会批评家的良知,为我们更好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状况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深入了解爱伦·坡本人打开了一扇大门。
2018年03期 v.38;No.55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张蕴艳;张赪蕾;
蒲宁小说《轻轻的呼吸》中,无论是风景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都围绕着"轻轻的呼吸"来展开。借由美丽的"轻轻的呼吸",颠覆了现实的沉重。这里蕴含着蒲宁深刻的回忆美学,他试图探讨的是爱与死、记忆与复活、永恒与美的关系。
2018年03期 v.38;No.55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吴成洋;
"名属教坊"的释义,是判断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真实身份绕不开的坎。中晚唐时期,教坊乐伎的情况复杂,教坊规模变动导致的人员聚散,演出的商业化,以及从青楼、家庭、军营与地方州县等地选拔乐人或兼职乐人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坊的管理。因此,"名属教坊"并不能作为判断琵琶女身份的唯一标准。结合"籍属教坊"、虾蟆陵、市井乐伎等背景,从《〈琵琶行〉并序》全文内容着眼综合分析,琵琶女青楼乐伎的身份有充足的理由,其挂名教坊应更接近于事实。
2018年03期 v.38;No.551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白云霜;王春光;
保定作家群运用大量的民俗词语来描写地方风俗,这些民俗语汇主要包括特色饮食、劳动生产活动、生产生活用具、年节习俗、人生礼仪等几个方面。
2018年03期 v.38;No.551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 ] - 王敏;
"却"从上古的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其语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汉语中的诸多用法产生了影响。在历史演变的视野中考察"却"的不断演变、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其语义演化机制和原因。
2018年03期 v.38;No.551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金蒙;
从篇章功能角度对两者进行辨析,力求进一步地揭示同属于反预期范畴的语气副词"偏偏"和"反倒"各自深层的语义特征和找出制约两者替换的语义条件。"偏偏"和"反倒"在辞典释义中均含有"相反"之义,但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偏离预期即可,而后者更侧重的是预期的对立面。只有当"偏偏"表示与预期相对立的情况时,两者才可以互换;当"反倒"用于反递句式时,也即表示与预期对立面程度更深的结果时,一般不能与"偏偏"互换。
2018年03期 v.38;No.551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0 ] - 蔡晶晶;
近义词辨析是汉语学习难点,语料库语言学为近义词辨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我爱我家》语料库及莫言长篇小说作品集作为口语和书面语代表,对"这么""那么"进行定量对比,从篇章分布,语篇指示,多个连用,"那么"关联词用法,词语搭配进行分析总结,为使用者和教学者提供帮助。
2018年03期 v.38;No.551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 ] - 雷蕾;李春艳;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语言现象给语言学研究者带来新的挑战。面临出现的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我们常常会有不同的见解。"很"作为程度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目前,"很+名词"现象在口语体中应用广泛,探讨"很+名词"在文学作品中的位置及语法功能,从而试图找出这一结构的合理性原因。
2018年03期 v.38;No.551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张维珍;
西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中,首次出现了"谈何容易"的词语结构。其后,士人们多次套用,以表达言谈不容许轻易和事情难做的意思,尤其是唐李善作注之后,其意更是毋庸置疑。但在《非有先生论》中,通过对"谈"的词性辨析和"容易""谈何容易"的含义辨析,以及东方朔发出"谈何容易"的原因探析,我们还可揭橥出一层隐含意,即"谈论什么内容,君王的脸色会发生变化",其言外之意即进谏者所谈论的内容,君王能否在心理上接受,并深入思考,付诸行动。文中,非有先生共发了四次"谈何容易"的感叹,以表达进谏之难,吴王的脸色发生两次变化,进而行动上有所改变,最终使得吴国崛起。
2018年03期 v.38;No.551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