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

昭君文化

  • 昭君故事解读的另一视角——清代诗人黄恩彤《昭君咏》评析

    魏伯河;

    清代诗人黄恩彤的《昭君咏》是一首角度新颖的诗作。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分析着眼,指出昭君出塞不同于西汉前期的"和亲",导致昭君最终被遣的主要原因是汉元帝性格的优柔寡断,这对昭君题材诗歌的主题是一个拓展。此诗实为一篇诗歌形式的史论,是史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在今天的昭君文化研究中,区分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必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应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对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应该同样重视,对相关的资料也应该同样珍惜。

    2018年03期 v.38;No.55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 论程敏政的《明妃曲》

    杨勇;

    历代昭君诗大多体制短小,只是截取昭君生活的一个片段,表现内容比较单一,主题比较集中。而程敏政的《明妃曲》则明显不同,篇幅的加长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容量,勾画了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塑造了一个"多情自得"的昭君形象。同时,程敏政的《明妃曲》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性同时存在,给研究者的解读带来困惑。这种矛盾性与作者理学家的身份不无关系,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具体体现。

    2018年03期 v.38;No.551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 ]

文学纵横

  • “诗可以怨”:借以“观风俗,知得失”——论中国口头歌谣的“载道”传统及其“诗学”特征

    张文杰;

    中国自古盛产民谣、歌谣(也称顺口溜),这些民谣反映出民间百姓对当时的政治、民俗和风气变化的评价与态度。虽然民谣来自偏僻乡野,有点不登大雅之堂,而且口头表达显得粗糙肤浅,甚至有点下里巴人、俗不可耐的味道,但这种草根文学的诗性话语却十分鲜活,而且富于生命活力。民谣所继承的古典文学中的诗学韵味,既简洁精炼,又合辙押韵;既幽默风趣,又通俗易懂,值得人文学者关注和研究。首先从歌谣的历史渊源和口耳相传、美刺批判的特点入手,进而借鉴西方"口头诗学"的角度来阐释歌谣的口头传承、采集加工以及形成的语言修辞文本的特点,结合中国古代歌谣"观风知政"、美化风俗以及干预现实的特征来展开论证,从而挖掘歌谣中的"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现实批判精神,进而阐明口头歌谣文学表达的修辞风格与口头诗学的特征。

    2018年03期 v.38;No.551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左传》中的易学思想

    程仁君;

    《左传》作为最早的一部儒家作品,它的理论根源也来自易学思想,无论是书中的卦象爻辞,还是书中显示出的儒家思想,都可看出易学思想的痕迹。

    2018年03期 v.38;No.551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从《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看爱伦·坡对美国社会的批判

    张运恺;

    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种族主义制度、科学及科学家形象进行了批判,彰显了他作为19世纪社会批评家的良知,为我们更好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状况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深入了解爱伦·坡本人打开了一扇大门。

    2018年03期 v.38;No.55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轻轻地呼吸,轻轻地爱——蒲宁《轻轻的呼吸》细读

    张蕴艳;张赪蕾;

    蒲宁小说《轻轻的呼吸》中,无论是风景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都围绕着"轻轻的呼吸"来展开。借由美丽的"轻轻的呼吸",颠覆了现实的沉重。这里蕴含着蒲宁深刻的回忆美学,他试图探讨的是爱与死、记忆与复活、永恒与美的关系。

    2018年03期 v.38;No.55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论“名属教坊”的释义及琵琶女的身份

    吴成洋;

    "名属教坊"的释义,是判断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真实身份绕不开的坎。中晚唐时期,教坊乐伎的情况复杂,教坊规模变动导致的人员聚散,演出的商业化,以及从青楼、家庭、军营与地方州县等地选拔乐人或兼职乐人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坊的管理。因此,"名属教坊"并不能作为判断琵琶女身份的唯一标准。结合"籍属教坊"、虾蟆陵、市井乐伎等背景,从《〈琵琶行〉并序》全文内容着眼综合分析,琵琶女青楼乐伎的身份有充足的理由,其挂名教坊应更接近于事实。

    2018年03期 v.38;No.551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语言文字

  • 保定作家群作品中的民俗语汇探析

    白云霜;王春光;

    保定作家群运用大量的民俗词语来描写地方风俗,这些民俗语汇主要包括特色饮食、劳动生产活动、生产生活用具、年节习俗、人生礼仪等几个方面。

    2018年03期 v.38;No.551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 ]
  • “却”语法化及其机制

    王敏;

    "却"从上古的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其语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汉语中的诸多用法产生了影响。在历史演变的视野中考察"却"的不断演变、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其语义演化机制和原因。

    2018年03期 v.38;No.551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反预期语气副词“偏偏”和“反倒”篇章功能的比较分析

    金蒙;

    从篇章功能角度对两者进行辨析,力求进一步地揭示同属于反预期范畴的语气副词"偏偏"和"反倒"各自深层的语义特征和找出制约两者替换的语义条件。"偏偏"和"反倒"在辞典释义中均含有"相反"之义,但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偏离预期即可,而后者更侧重的是预期的对立面。只有当"偏偏"表示与预期相对立的情况时,两者才可以互换;当"反倒"用于反递句式时,也即表示与预期对立面程度更深的结果时,一般不能与"偏偏"互换。

    2018年03期 v.38;No.551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0 ]
  • “这么”“那么”之辨析

    蔡晶晶;

    近义词辨析是汉语学习难点,语料库语言学为近义词辨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我爱我家》语料库及莫言长篇小说作品集作为口语和书面语代表,对"这么""那么"进行定量对比,从篇章分布,语篇指示,多个连用,"那么"关联词用法,词语搭配进行分析总结,为使用者和教学者提供帮助。

    2018年03期 v.38;No.551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 ]
  • “很+名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语法功能考察

    雷蕾;李春艳;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语言现象给语言学研究者带来新的挑战。面临出现的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我们常常会有不同的见解。"很"作为程度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目前,"很+名词"现象在口语体中应用广泛,探讨"很+名词"在文学作品中的位置及语法功能,从而试图找出这一结构的合理性原因。

    2018年03期 v.38;No.551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李善注《文选·非有先生论》“谈何容易”发覆

    张维珍;

    西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中,首次出现了"谈何容易"的词语结构。其后,士人们多次套用,以表达言谈不容许轻易和事情难做的意思,尤其是唐李善作注之后,其意更是毋庸置疑。但在《非有先生论》中,通过对"谈"的词性辨析和"容易""谈何容易"的含义辨析,以及东方朔发出"谈何容易"的原因探析,我们还可揭橥出一层隐含意,即"谈论什么内容,君王的脸色会发生变化",其言外之意即进谏者所谈论的内容,君王能否在心理上接受,并深入思考,付诸行动。文中,非有先生共发了四次"谈何容易"的感叹,以表达进谏之难,吴王的脸色发生两次变化,进而行动上有所改变,最终使得吴国崛起。

    2018年03期 v.38;No.551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文化视点

  •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应把握的五个维度

    于成宝;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推进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器物"、"精神"、"技艺"、"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符号"等五个层面协同推进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03期 v.38;No.551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雁门关文学与文化”考察报告

    刘淮南;

    作为中国古代的"北大门",雁门关处于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上,在政治军事、商旅贸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不仅受到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无数文人的极大关注。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的雁门关不再是要路而成为旅游景观,但其丰富的历史蕴含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依然诉说着她曾经的辉煌,而进一步梳理和挖掘相关的文学与文化内容同样会增加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018年03期 v.38;No.551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 中国缠足习俗和韩国整容文化的比较研究

    李述龙;

    无论是风靡全球的韩国整容热,还是已经销声匿迹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裹脚,都深刻地反映出不同时期女性文化的生存状态。笔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入手,探讨两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的缘由与体现的社会文化功能,从而揭示中韩在审美上折射出的不同社会文化意蕴。

    2018年03期 v.38;No.551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 ]

新著评介

  • 《文心雕龙》注译史上的重要普及读本

    彭笑远;

    从刘勰的《文心雕龙》诞生以来,为其作注解的著作很多。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接近和喜欢上《文心雕龙》,黄维樑和万奇合作编撰了爱读式《文心雕龙精选读本》,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普及。

    2018年03期 v.38;No.551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清人别集整理的可喜收获——评陆有富博士点校《文廷式诗词集》

    李超;

    陆有富博士的《文廷式诗词研究》,注重文献考证、文学批评和文本评赏相结合。其整理点校的《文廷式诗词集》新近由上海古籍出版,是清人别集整理的可喜收获,该书呈现出资料收集丰赡、点校精审、体例清晰干净的优长。它有助于人们对文廷式诗词的深入了解,必将推动文廷式的研究和晚清近代文学研究。

    2018年03期 v.38;No.551 96-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走向实在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简评

    周同燕;

    城镇化进程中,日益壮大的农民工队伍早已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相比之下,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特别是从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成果太少。作为最早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语言的专著,付义荣教授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以其难能可贵的"实"的主要特点为农民工相关研究、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注入一股清流。

    2018年03期 v.38;No.551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