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昊冉;
《事林广记》最初由南宋末年陈元靓编撰,元人不断增补的一部日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代民间类书。其中有关正字规范的记载,在中国古代类书中是第一次且唯一一次收录,也是在学者专门的正字著作以外的书籍中首次出现。《事林广记》流传广泛,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反映民间真正的愿望与需求。可以说,其中的正字理念也代表了元代的正字理念,在“可以说其中的正字理念也代表了元代的正字理念”。文章通过分析《事林广记》正字规范内容,归纳出其中蕴含的正字理念:(1)正字标准遵从经典;(2)主张避俗,但某些俗字有一定的合理性;(3)正字与字形结构分析相结合;(4)初步隐含“错字”这一概念,但十分模糊;(5)正字规范中存在繁简之争。
2023年02期 v.43;No.580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林海河;
《墨经》“荆”条的校勘与释义,因运用理校法导致文本校勘和释义差异较大,文同义殊,造成“荆”条校勘难、释义难。通过对“荆”条的各种释义疏理和辨析,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荆”条原义。
2023年02期 v.43;No.58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房旭;
清末民初副词“简直”具有三种语义,一是方式副词,表达“直接”义(记作“简直_1”);二是语气副词,表达“索性、干脆”义(记作“简直_2”);三是语气副词,表达“强调”义(记作“简直_3”),具体分为“确信”和“夸张”,表示“确信”时,后面的VP多为现实情态,属于基于客观事实的肯定和强调,表示“夸张”时,VP多为非现实情态,这时的主观性较前者强,属于对主体感受的强调。句法分布方面,首先“简直_2”对祈使句具有绝对的倾向性,这与表达言者指令的功能相关;“简直_3”小句主要用于陈述句,少数用于感叹句,这与陈述句提供信息的功能有关。其次,“简直_2”和“简直_3”都倾向位于小句句首位置,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简直”具有较强的评注性,一般出现在小句或谓词性短语的前面,表达言者的语气、评价或建议。文章认为,“简直”的主要功能是表达言者立场:a.用于直接引出评价内容,凸显焦点信息,强化话语立场;b.用于表达言者态度立场,多表示负面评价;c.用于建言,表达强交互主观性。在b、c两类情况下,“简直”后面的VP的语义色彩不受限制,a类情况下“简直”后面的VP倾向于使用否定性成分,表达强否定性。
2023年02期 v.43;No.580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璐;夏云;
“比N还N”的比较级同语式具有简洁精练、和谐对称、语义鲜明、凸显强调等众多语用特征,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且出现频率日益增高,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采用语法—语用的双重转喻机制,对“比N还N”类比较级同语式进行研究,主要解释对这一比较级同语构式的转喻理解,并追根溯源探讨其传承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比N还N”比较级同语构式由“N是N”同语构式衍化而来,受“N是N”构式特征的压制,如名词形化以及描述项的确定性,同时部分传承了其句法特征,即语法转喻和语用转喻同时作用的双重转喻机制。
2023年02期 v.43;No.580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闫郁文;
徐州方言中部分名词和副词可在句法层面进行三叠及五叠式的多重重叠,语音上有着独特的连读变调规律。一般名词多叠式强调物量达到极小,句法上作宾语或定语;时间名词多叠式强调事件发生频率极高,句法上常作状语;方位名词多叠式表示方位指向上程度达到极致,句法上充当宾语;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重叠后基式语义在程度上凸显加强,句法上充当状语。徐州方言的多重重叠是一种表达主观量的语法手段,在“调量”意义的基础上,还具有表达说话人主观态度、情感、评价以及话语情景性的语用功能,在认知动因上符合数量象似性原则。
2023年02期 v.43;No.580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