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文心雕龙·通变》“相循参伍,因革通变”文本分析与通变观 ——兼答《“相循参伍,因革通变”释读商榷》Third Discussionon Text Analysis of “Xiangxun Canwu, Yinge Tongbian” of Tongbian of Wenxin Diaolong and the View of “Tongbian”
蔡鑫泉;
摘要(Abstract):
对“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术也”的断句作了进一步确认。《物色》“莫不参伍以相(变)[循],因革以为功”是这一断句的佐证,还是本证。“因革通变”虽然与“相循参伍”在句中位置相同,但内部结构不同。前者为并列结构,后者为偏正结构。“革”和“变”为离合修辞。它们的离合原型为“变革”,与“相循”相对,分别对应文学的创新与继承。变,更改、变化,创新的量变;革,改变、更新,创新的质变。“因”为副词,表示“革”的原因、时机等。“通”也为副词,意为适当、推广等。“因革通变”明确提出文学创新的原因时机和改进推广,是刘勰对文学理论的首创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文心雕龙·通变》;相循(继承);变革(创新);因革通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心雕龙》汇释及百年‘龙学’学案”(17ZDA25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s): 蔡鑫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 [2]蔡鑫泉.《文心雕龙》“相循参伍,因革通变”文本分析与通变观[J].语文学刊,2017(2).
- [3]蔡鑫泉.再论《文心雕龙》“相循参伍,因革通变”文本分析与刘勰通变观[J].语文学刊,2018(5).
- [4]殷守艳.《文心雕龙·通变》“相循参伍,因革通变”释读商榷[J].语文学刊,2017(12).
- [5]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5.
- [6]孔颖达.尚书正义[M].四库全书本:2-8.
- [7]戴德,撰.大戴礼记[M].四库全书本:12-7.
- [8]丘浚,撰.大学衍义补[M].四库全书本:19-15.
- [9]赵歧,注.孙奭,音义并疏.孟子注疏[M].四库全书本:10-4.
- [10]贾谊.新书[M].四库全书本:10-12.
- [11]李鼎祚.周易集解[M].四库全书本:13-16.
- [12]王弼周易注[M].四库全书本:7-5.
- [13]钱义方.周易图说[M].四库全书本:1-2.
- [1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 [15]《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文大辞典[M].中国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发行,1968.
- [16]谷衍庆.汉子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 [17]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4.
- [1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武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 [19]杨国荣.历史中的哲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 [20]许苏民.顾炎武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723.
- [21]胡适.白话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22]蔡鑫泉.《文心雕龙》的结构及其理论体系[M]//戚良德.中国文论:第六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42、61.
- [23]安乐哲.儒学与世界文化秩序变革[M].济南:济南出版社,2020:148.
- [24]薛正兴.王念孙王引之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