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华夏:汉字文化学背景下《说文解字》“鼎”之文化审视Tripod Flourished in the Cathaysia Region: A Cultural Survey of Tripod in Shuo Wen Jie Z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ology
黄交军;李江义;
摘要(Abstract):
鼎乃青铜器皿,发轫于远古时期,属古代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民族历史影响深远。以《说文》内所有与鼎有关的字词训诂为考察文本,从汉字文化学角度集中审视中国鼎文化意识,考察结果表明:鼎最初是以炊食馔具面目出现,其社会功能逐渐扩展至味鼎、药鼎、祭祀鼎等,因原始先民重鬼尊祖风尚浓烈,且伴有宗教祭祀仪式,社会地位日趋重要,最终凝固为图腾彝铭、邑落重器、邦国象征。一言以蔽之,一段《说文》鼎文化之演变历程,实即一部华夏民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铸鼎象物、功名鼎铉的民族祕典史、社会礼仪史、国家政治史,给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提供古老注脚、合理内核及经典案例。
关键词(KeyWords): 鼎;《说文解字》;社会功能;图腾彝铭;邑落重器;邦国象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媒体语言生活调查研究”(18CYY020)阶段性成果;; 2020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语言类型学视阈下贵阳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20GZZD42)阶段性成果;; 贵阳学院院级项目立项资助课题“《说文解字》与中国先民生态文化研究”(10976200903)阶段性成果;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创新项目“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份困惑与民族秘史—话说贵州穿青族的前世今生”(201411)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黄交军;李江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 [2]黄交军.从《说文》语言本义看中国先民的语言审美意识[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 [3]黄交军,李国英.《说文解字》蕴涵鼠之文化镜像与民族秘史探赜[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
- [4]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305.
-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 [6]裘锡圭.古文字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2:130.
- [7]黄交军.《说文》鸟部字、隹部字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 [8]湄潭县地方志办公室.湄潭县风物志[M].湄潭:内部资料,2013.
- [9]刘仕文.黔东民间故事选[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4:66-68.
- [10]安元奎.贵州土家族儿歌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63.
- [11]铁木尔·达瓦买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145.
- [1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9:548.
- [13]黄平县人民政府.贵州省黄平县地名志[M].黄平:内部资料,1987:214.
- [14]贵阳市旅游局.贵阳攻略:最值得推荐的72个地方[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157.
- [15]黄交军.认知语言学视野下龙的汉字文化解读[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 [16]王夫之.说文广义[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1.
- [17]蒲松龄.聊斋志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
- [18]山中顺雅.法律家眼中的日本古代一千五百年[M].曹章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18.
- [19]黄交军.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天、地、人”全息意识[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 [20]格雷厄姆.论语言的起源[M]//兹维采夫.19世纪和20世纪的语言史:概要和摘录:第1册.莫斯科,1960:61.
- [21]黄交军,李国英.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下《说文解字》“鬼”之文化探秘[J].地方文化研究,2017(5).
- [22]黄交军,李国英.鼠行天下:认知语言学理论视阈下“鼠”之文化诠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1).
- [23]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J].当代贵州,2014(5).
- [24]黄交军.《山海经》西王母“戴胜”正解[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6).
- ①《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下同。
- ②限于本文篇幅,行文叙述仅列举《说文》等含鼎代表性字词,下同。
- 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下同。